据新华社消息,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全国特岗教师代表,李强总理对做好特岗教师工作做出批示。
据悉,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(简称“特岗计划”),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,专门用于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农村学校任教。“特岗计划”2006年实施以来,累计选聘特岗教师118万人,覆盖22个省份、1000多个县的3万多所农村学校。近日,获得过全国“最美教师”等荣誉的8位全国特岗教师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,汇报在乡村教育一线工作的情况和体会,表达牢记初心使命、扎根乡村教书育人的决心。
我国“特岗计划”出台于什么背景下,回答了什么问题?未来发展的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?本期,我们特别关注。
——编者
用好“特岗计划” 建好乡村教育
薛二勇
展开剩余80%2006年,教育部、财政部、人事部、中央编办联合颁布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》(以下简称“特岗计划”),截至2025年,“特岗计划”已实施20年。“特岗计划”以三年为一期,“特岗教师”招聘人数从最初的1.6万名逐步扩大至近三年的6.7万名、5.23万名和3.7万名,累计为中西部地区22个省份、1000多个县、3万多所农村学校选聘教师118万人。
“特岗计划”的实施有效破解了困扰我国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。
“特岗计划”出台正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,21世纪初,我国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明显,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师资力量薄弱,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,年龄老化严重,学历层次偏低,学科结构失衡等问题突出。农村教师“招不来”“留不下”“用不好”等问题突出,严重制约我国农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,农村学校对高质量教师的需求日益迫切。为此,我国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,切实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。“特岗计划”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,体现了国家统筹城乡发展、促进教育公平、提升质量的战略部署与实践路径。
“特岗计划”创新了农村教师补充的体制机制,破解了农村师资总量不足的难题。建立了中央统筹、省级协调的农村教师补充路径,形成了“中央资源保障、地方因地制宜、省级统筹管理、市县具体实施”的协同模式。通过中央财政专项支持,有效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农村教育的积极性,打破了部分地方财政困难导致的师资补充困局。20年来累计选聘118万名特岗教师的规模,留任率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,充分证明了这一机制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。省级政府在统筹规划、合理分配指标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,确保特岗教师向最需要的地区和学校精准投放,形成了农村教师补充的长效机制。
新招聘的特岗教师学历较高,平均年龄较轻,有效改变了农村教师队伍老龄化、低学历化的现状;解决了薄弱学科师资配置不足的问题,通过定向招聘,重点补充了音体美、英语、信息技术等农村学校长期缺乏的学科教师,保障了农村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课程。有效解决了最薄弱环节的师资配置问题,改善了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失衡问题。
“特岗计划”着重在经费保障、编制安排、服务期限等方面进行创新推进。“特岗计划”通过中央财政工资性补助,建立了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,探索出财政支持与待遇保障相结合的激励模式。这种模式不仅减轻了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负担,也为“特岗教师”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待遇保障。同时,通过服务期满后的编制转换、职业发展通道等配套政策,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激励体系,为其他农村人才引进政策提供了有益借鉴。“特岗计划”三年服务期设计既给予了年轻教师充分的适应和成长时间,也为农村教育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师资,形成了服务期与职业发展相衔接的人才成长路径。
“特岗计划”推动了农村教育理念更新和教学改革实践。年轻的特岗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主体地位,善于运用数字技术手段,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,有效激发了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。同时,“特岗教师”的到来也促进了当地原有教师的专业发展,通过相互交流学习,整体提升了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。
但实践中,“特岗计划”实施面临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。首先,地方政府执行偏差问题。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获得中央财政支持,将招聘特岗教师作为主渠道,不管当地是否真的需要,优先大量招聘特岗教师,违背了“特岗计划”设立的初衷。
同时,特岗教师队伍内部出现积极和消极的两端分化。一些特岗教师在服务期满后流向城市,留任的部分特岗教师群体亦存在潜在的流失风险。特岗教师队伍学历层次也有待提升,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年底,全国乡村(不含镇区)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共181.77万人,其中本科以下学历教师占比达23.97%,较2018年并没有明显改善。特岗教师专业发展渠道受限、专业发展水平低的问题也值得关注。调查显示:师范类的毕业生特岗教师占83.78%,非师范类毕业生特岗教师占14.81%。对于师范类的毕业生,他们虽然在学校学习了系统的教育学、心理学等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,在校期间也有过实习经历,但是面对复杂的教育教学环境,经验不足、基本理论有待提升等问题明显。而非师范类特岗教师,虽然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书,但缺乏专业的教育实习经历,亟须在职培训提高专业知识和能力。且由于特岗教师所处的地区偏远和教育资源的限制,平时工作任务繁重,很少有机会参加传统的集中培训,加之学校条件资源有限,能够提供给特岗教师的专业帮助也不足,学校缺乏教师学习共同体,无法形成专业的成长环境。
未来面对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形势与教育强国建设的新要求,针对学龄人口变化、城乡人口流动、教师终身发展问题,要前瞻性谋划“特岗计划”在不同地区、学校的设置规模、使用办法;同时要因地制宜开展基层探索,实现“特岗教师”的在地化在校化发展。加强“特岗计划”与“银龄计划”“优师计划”“强师计划”“公费师范生”等政策项目的衔接,实现统筹管理、共促乡村教师发展。推进“县管校聘”制度建设,区县统筹管理特岗教师,充分发挥“特岗教师”的作用。
(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、教授)
责编:贺春兰 朱英杰
制作:王 慧
审核:贺春兰
发布于:北京市股票配资门户网站,配资证券配资网站,第一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